座谈回顾(上) | 策展人&艺术家驻场工作室画廊
活动时间 Date and hours:
📍上海 Shanghai
座谈回顾(上)精彩内容:
💬 嘉宾谈艺术现场项目「宛在水中央」
💬 艺术家谈雕塑和自我的关系
💬 艺术家会预设面向的观众人群吗?
欧鸣 | Ou Ming
「重复,等待」个展艺术家
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
庄彬 | Celine Zhuang
工作室画廊创始人
🎙
座谈开始
庄彬:今天来我没想到下雨这么多人,谢谢大家。了解工作室画廊的朋友知道我们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讨论,我们也比较关心教育、文化以及艺术家的生态。工作室画廊是包括一个画廊空间和一个驻地空间,可能早期认识我们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是上海最早支持做艺术家驻留的商业画廊。我们其实一直有一个情怀,让艺术家能在画廊驻地,在这样一个工作过程当中,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仅来了解艺术的价值,还有了解艺术家工作的价值。
现在疫情期间我们要做驻留其实有非常大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新的画廊空间里面找出了一个空间,让大家能够参与到艺术现场 Critique Room 的项目。这个 room 针对一个现场,一个实体的空间,能让艺术项目发生。这个项目可以不只是一个商业项目,它可以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家的创作,而且跟我们的画廊有关。今天我们请到的是姚斯青老师,她跟艺术家娄能斌一起合作了第一期的 Critique Room,为画廊入口整个15米的镜面走廊做了一个声音装置的创作《宛在水中央》,姚老师会跟大家介绍一下整个合作的源头。
策展人&艺术家驻场座谈,©工作室画廊,上海,2022
Curator and artist's talk, ©Studio Gallery, Shanghai, 2022
另外工作室画廊的画廊空间,我们有自己长期合作的艺术家,会邀请艺术家做个展的呈现。欧鸣老师是我们合作的算是最久的艺术家之一,这个展览《重复,等待》是我们合作的第四次个展。从他最早开始做石膏,到有颜色,到现在跟陶瓷相关,再到今天的展览,我们走过了八年的时间。在展厅的桌子上你们也可以看到艺术家所有的经历过程。我们还留了一个影像室,影片是关于这个展览的一些前前后后的过程,包括他上一个展览《埃施》,以及作品语言的源头是从哪里来的,他是怎么想的,等等。
今天的座谈是关于一个展览和一个艺术现场的项目,主要由大家提问,欧老师和姚老师来回答,好么?大家可以随便说,其实我更期待是大家有一些犀利的讨论和比较不太能听到的一些 Challenging 的问题,因为他们是有能力回答的,但需要你们来激发。
👂
庄彬:我们先讲姚老师这个项目,你觉得做这个项目里面最难的是什么?你怎么看娄能斌?
姚斯青:我感觉还很顺畅,对我来说好像没什么太难的。我跟娄能斌认识是在北京一个非盈利空间做项目,认识了之后,我就马上觉得他非常特别。因为我本身也是美院教学系统出来的,我是学艺术史出身的。后来我在央美当了一段时间老师,教的主要是艺术理论和批评,平时也有一些写作,所以我对观察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场特别有兴趣。但我可能认识大部分艺术家都是做架上媒介的,会有雕塑、装置、行为这些,关注声音比较少,所以这就让我对娄老师特别感兴趣。他的观念比较复杂,不像一般的对声音感兴趣的人可能会转向实验音乐之类的,比如说做噪音的,或者是像颜峻老师这样做实验音乐的,最后他直接输出的就是一个声音方式。当时我会发现娄老师的特点是他有这种制作声场的概念,比如说声音也可以有它特殊的形状,能够像一个雕塑一样去进行制作,变成是一个空间里面的东西,其实是我当时会对娄老师特别感兴趣的点。
娄能斌:声音装置「宛在水中央」,工作室画廊_画廊空间,镜面长廊入口,上海,2022
Lou Nengbin: The sound installation 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 Studio Gallery_Gallery Space, The Long Mirror corridor, Shanghai,2022
观众:我想问娄能斌这个声音装置在不同的空间里它呈现的效果?
姚斯青:其实他这个作品是特地为镜像走廊定制的作品。娄老师在设计的时候,他考虑到了走廊的下降空间,这是他感兴趣的一个点。上海因为上半年的经历的一些困难,也使得他觉得这是他的一个进行创作的动机,所以在这些综合考虑之下,他才特地的制作了这件作品。因为我刚刚说到的,它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但制作了这个声音或者音乐,它也制造声场,所以他特意考虑了空间跟它的实施上面的关联性,包括里面其实也有一个空气加湿器在喷黄浦江的水,如果你注意力很集中的时候,你能够闻到它有那个味道,所以他做了很多的细节上面的推敲和考虑。
观众:我想问关于这件作品,如果是绘画,我可能会考虑今天放在这个空间,明天放那个空间是吧?像它是不是如果挪到别的空间,它就整个都要带走?因为它和镜像走廊应该是成为一体的。
庄彬:对,他就没考虑过挪到别的空间,他就是为了我们这个空间创作,他如果在别的空间可能会有别的考虑。
姚斯青:对,比如说他最近也有一个项目很快在北京宋庄落地了,因为呈现的地方是一个相对来说狭长的空间,它很高,那么娄老师就会考虑他要做一些有点像教堂音乐,或者是带一些管风琴元素的一个乐曲,来跟空间进行配合。
姚斯青:因为它做的那个曲子本身是个镜像赋格,它是一个对称性很强的音乐结构,那就好像我们中国的回文诗一样,它从头到尾和从尾到头,是一个完全对称的结构。所以他是希望说镜像不单纯是物理的镜子,反映出来两边的关系,它在前和后,由于它的声音的制作,它也呈现出了一个镜像。
庄彬:它的声音播放设备也非常地特殊,它早期是用来作为武器用的,是真的声波会打到你身上。所以当你站在镜像走廊的中间,你会感觉你变成了音源,声音打到你身上,从你身上发出来,所以作品叫「宛在水中央」,其实在这个物理空间当中你是在中央;包括姚老师刚才讲到的娄老师采集的声源,97年以前海关大楼的钟声和现在的钟声,它有历史的一种互文关系在里面,所以它在抽象结构上又是一个中央;你在这个时间的中央。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去,都有将来,你在你自己的中央。大家可以出去的时候闭起眼睛好好再体会一下那些作品。我们在另一个房间也陈列了艺术家从头到尾在设计这个作品的过程记录,包括他的谱曲过程、对这个空间结构的设计,以及整个装置落地时候的一些设想,都有手稿,也有音源。
娄能斌「宛在水中央」声音装置设计手稿(原件)©工作室画廊,上海,2022
Manuscript of sound installation 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 (Original) , Lou Nengbing,©Studio Gallery, Shanghai, 2022
庄彬:所以欧老师你怎么看这个项目?怎么看娄老师的想法?
欧鸣:我觉得他的声音是站在一个点上,感觉这声音好像是从自己这发出来的,我比较感兴趣。我觉得它对称性也很有意思,音乐里面谱曲的对称性和空间镜面的对称性,我觉得这个逻辑它能够自洽。我觉得这些挺好的,对我来说很受用。
姚斯青:对,因为可能你平时考虑更多的是材料的质感问题,所以你会对比如说观众怎么进入一个场域,以及这个场域跟他的随机关系会更加好奇。
欧鸣:我觉得他定向的声波就感觉好像平时都是你听音乐是外界给到你的,但其实你没有想过你自己其实是个发声体。你有时候饿的时候你胃也会咕嘟咕嘟的叫,这个时候其实它转变了一个谁是主体的问题,我觉得我感兴趣是他用一个定向的声波让我感觉到我可能也是一个制造信息的人,我可能会说话,会发声音,会干嘛,我觉得这个启发很有意思。
💭
Part 2 · 雕塑和自我
《重复,等待》欧鸣导览现场,©工作室画廊,上海,2022
Repeat, Expect, Guided tour by Ou Ming, ©Studio Gallery, Shanghai, 2022
“我在我的作品里面模拟出了一个生命,模拟出了一个能够独立存在的系统。对我来说,我好像感觉上帝通过我的手实现了一点什么东西,让我有更加坚信我接下来应该更大胆的去和自然对话。” ——欧鸣
欧鸣:没有,其实植物只是一个比喻。我做完这个雕塑之后,很多人觉得这好像是有生命的。我觉得好像模拟出来了一个可以脱离我们人类存在的一个系统,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个特质,你可能经常回家,但你家旁边的可能小区里面的那些植被你可能跟你没关系,但是他天天活在那活得好好的,然后外面的小鸟天天饿不饿你也不知道,但是他天天还是活得好好的。就像你说的一样,我其实没有考虑过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植物,但我很在意的是它必须是有一个跟植物一样的属性,就是生命,这个系统好像被我捕捉到了。就好比是我设计了一个可以制冷的冰箱,这个结构从哪插电怎么样,这个系统被我设计出来了,至于你认为你要不要一定要在里面放食物,让它实现这个功能,无所谓的。但是冰箱的机理被我发现了,或者说被我营造出来了,它只要插电它就可以运转,那个东西我很感兴趣。至于说它一定跟植物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它一定是什么样的植物,其实我不是很在意了。这就是很多人买回去,他也会说我想要怎么样弄,他也会参与这个过程,他也愿意在冰箱里面塞个大象或者塞个什么东西,有可能搞了之后也是一团乱七八糟,但其实我有时候觉得这恰恰是我作品的一个很重要的属性,说明他已经参与进去了,他也体会到了我在这里面的这些心路历程。
观众:因为它上面的肌理会随着时间和你处理它的方式而变化,您在比如说你卖出的作品里面,或者说自己保留的,存在时间最久的作品,它现在表面肌理是什么样子的,你有注意过吗?
欧鸣:好像还挺多的,挺丰富的。我刚才为什么会说有些人买回去是什么样的,其实我为什么会说这个细节,我发现它好像变成了一个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我可以只是比他们更有经验点的一个人,而不是完全是一个创造者的身份去和这个东西的关系。今天我在这儿好像在解读这个东西,因为它是我做的,但我其实不太习惯这个身份,我倒习惯是说这个东西是科学家做的,我是个“售后部门”,冰箱是厂里面做的,然后你出现问题了我帮你解决。它是什么你不了解它,但我可以帮你解读它。我其实不想做一个创作者的身份和观众进行对话,所以说是这么一个逻辑,所以我会说有些人买回去之后他是什么样,因为确实有人也会发图片给我看,你看我怎么弄成这样了,他觉得好像是不是失败了,或者说好像跟他自己的预期也不一样。其实要达到和他的预期一模一样,在我看来也是不可能的,这恰恰是我作品魅力的一个重要特点。
《重复,等待》欧鸣导览现场,©工作室画廊,上海,2022
Repeat, Expect, Guided tour by Ou Ming, ©Studio Gallery, Shanghai, 2022
所以说我觉得在这我引申一下,我觉得雕塑就是在今天看来好像也变成一个非常传统的媒介,像绘画一样,好像别人说绘画死了雕塑死了,但是其实我一直想要辩解,就是为雕塑这个形式辩解,或者我们为我自己辩解,为我自己的工作辩解,我觉得它好像跟材料无关,跟我的生命体验有关,你今天可以拿任何东西去体验。我觉得这个倒不是说,因为大众更加痴迷于特别的形式和手段,比如声光电,元宇宙,我不是完全是一个排斥状态,所以说我觉得这个里面根本就不在媒介上的问题,而在于我们通过看一个雕塑,看一个绘画,听一段声音的场域的实现,我们究竟感觉到了什么?我们究竟体验到了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东西可能更重要,所以我也是一再强调的,在我的作品里面,其实我觉得模拟出了一个生命,它独自能够存在的系统。对我来说,我好像感觉上帝通过我的手实现了一点什么东西,这个会让我有的时候更加坚信我接下来应该更加大胆的去和自然对话,就是发现不要很自大地觉得我好像在创造什么,或者说我一定要实现我的什么观点,所以说今天作品能走到现在,不是我在做它,而是它在做我。我以前我在读书的时候,老师跟我说这个观念我不是很认同,或者我不太能够心领神会,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比如说咱俩名字要等待什么,他在做我,他在等待着我说你给我刷个白色,你给我刷个黄色,我们是在一起玩,所以说我觉得那种我今天来解释它,其实我根本就没有这个权利,因为如果我能今天完全解释它的话,我接下来做什么呢?我根本不需要做了。我其实今天展览坐在这个地方,我也时刻会进来看它,然后我想我们接下来再怎么一起继续鼓捣一下或者玩一下。
《重复,等待》欧鸣导览现场,©工作室画廊,上海,2022
Repeat, Expect, Guided tour by Ou Ming, ©Studio Gallery, Shanghai, 2022
其实有时候你在聆听,你在聆听你自己的工作,要么你就听别人的你都会听,然后加大进去,让他走向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果,为什么我刚才会那么大的唠叨?当你做石膏的时候,你不管你想做一匹马还是做一匹什么东西,你想实现一个什么东西,它会固化,老天爷不听你的,材料它会自动硬,就你只要在粉末里面加水了,它就自动从液体到固体了,你太多这样失败的经验也好,或者说这材料教会我,你不要那么自我,你不要那么自大。但这又会在语言上有矛盾,你的意思是就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做了?其实又不是,所以说有魅力的地方就在这儿。我说的有点多了,有点唠叨,像个老头一样(笑)。
观众:您现在有下一步的创作想法吗?
欧鸣:有的,我在上一个展览就有一些启发。你们知道我使用的纹片釉,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上面有一些龟裂的裂纹。陶瓷在它烧至成型之后,1300多度慢慢降温的时候,它里面会有声音——“嘣”,“嘣”,然后你的器型大了之后,你在这个边缘一蹭,就像钵一样,一敲它有回响,它体积和温度对它的影响让它会出现“嘣”,“嘣”那种声音,让我觉得这个东西它以后应该会自己发声就好了。但是我又不想借助这种外面的音箱这种人工设备,然后让它发声怎么办?接下来我可能会考虑一种特殊的造型,比如说强气流的风从这边进去,这边就它会隐隐约约有风,我觉得这个比较符合我的美学,所以说我接下来我会你们看到不仅它会变色,它好像是湿润的,保湿的,可能你走近了它会有隐隐作响,就好像我们人饿了,胃会发声一样。这可能是我接下来的打算,也是让我很着迷的地方。还有一个是户外,现在是我自己喷,如果户外的话下雨它就没有了,然后也有很多人跟我想要做这种户外的项目,比如说一栋一栋楼房,外立面这种就是这种原理,那么一下雨的话,这个小区看见这栋楼就没颜色了,然后太阳出来好像颜色又很斑斓,我觉得和整个小区周围的居民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关系。
👀
Part 3 · 面向的观众人群?
观众:对两位老师都是有点想问的,你们对于作品的观众有什么样的设想?你们去做这个作品是完全为自己做,还是说有一个设想特定的人群的,或者说它是面对所有人的?
姚斯青:因为我是策展人,不是艺术家,那我就替娄老师回答一下。我觉得娄老师其实还是个蛮开阔的人,他可能不太会预设他的观众,因为对他来说这个作品能跟具体的到场的人产生联系,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被激发的面,本身对他来说就是重要的,所以他可能是不做预设的。
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 Guided tour by Lou Nengbing, ©Studio Gallery, Shanghai, 2022
欧鸣:我其实之前是不做预设的,我觉得你的问题很好,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想我的观众是谁。当我跟景德镇师傅在沟通的时候,他告诉我传统上不能这样做,然后就发现他其实是我的第一个观众。我以前可能会不接受,如果我是一个很执拗的人,或者我就是要实现我独立的想法的话,我可能不太会接受,但我现在会听,听了之后我有的时候部分还会接受。我会发现他是一个共谋者,其实我不用刻意回避他的意见和看法。
其实我不是在一个孤岛上做艺术,就像《荒岛求生》里汤姆汉克斯跟排球说话那样。如果你是在孤岛上做艺术的话,你即使有预设也没办法,对吧?我们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认可或者说接受我的理念。所以我刚才说到我在景德镇做雕塑的经历,我开始希望这个东西它是有一个特定观众的,所以我正在一个变迁的过程里面,从不预设到我可以想,但是我也没办法左右。因为有些请我做户外项目的,我的观众就很特定,你没法预设的一些人,你不知道谁会在那个小区出现,或者说看到这个房子,对吧?我也会考量一下。
Exhibition view of the works on solo show Repeat, Expect, ©Studio Gallery, Shanghai, 2022
观众:欧老师也是想让每个人看到的时候,给自己感觉是不一样的?
欧鸣:对,但是我以前不会那样想。以前我会觉得我就得让所有人都能同意我的逻辑,就是一加一等于二,但我现在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解释权,就是你可以认为一加一等于三,等于四,等于五,没关系,我以前甚至排斥别人的答案,我就认为是这样,但我现在不排斥。当我这样去想之后,我发现我的领地越来越小,那个时候不是把我逼得很死,我发现恰恰是好像我更透明了,反而自由更大了。
这里面其实我还有一个还不成定论的一个感触,我觉得其实没有自己,我觉得人人相同,当然我比较武断,我现在自己都不太确信。只是因为做完这些东西之后,我觉得他、你、我,我们人人相同,我们把人的最基本的素材全部拿走之后,其实大家什么都没有,都是空盒子,把你的学历,把你的背景,把你的文化,把你的比较表面的,甚至喜怒哀乐,把你的所有的东西全部拿走,你还剩啥?或者剩下的是不是和另一个人一模一样,很有可能。我觉得这跟今天 AI 技术的发展也有关系,如果我们真的是人人相同的话,AI 就可以模拟出来一个量的结构,跟上帝的密码有关系。但我觉得回到刚才我说的逻辑,当我说无我的时候,其实不是中国人说的物我两忘,不是那个道理,但我也不知道怎么来描述我的感触,以前我觉得我好像是特殊的,我是很有个性的,我是雕塑家,我要追求我个人的独特语言,我一定是有这个可能去实现的,但我现在发现当我不这样看的时候,人人是一样的,虽然我发现我身体里面带的一些特殊性也丢不掉,或许它会越来越特别,所以说牵绊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就有点无所谓。
Curator and artist's talk, ©Studio Gallery, Shanghai, 2022
本次座谈回顾的下半部分也将在近期发布,内容包括:
💬 作为独立策展人如何顺利推进策展项目?
💬 欧鸣将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比喻成“瓜”和“藤”
💬 画廊主庄彬谈展览项目的落地过程
谢谢阅读!
正在展出中 On Show Now:
工作室画廊2016初成立于上海。作为上海最早支持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的商业画廊。目前经营着两处实体空间,画廊空间专注于艺术家的工作呈现与推广;工作室空间作为画廊空间的学术引擎,聚焦于非营利性的艺术项目与研究记录。
工作室画廊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画廊空间+工作室空间;而是一种对艺术生产和消费机制的重构。通过对艺术家工作状态的深入观察,探究其艺术创作的真实动机;努力协助艺术家把工作中产生的价值转化成共识。
自成立以来,工作室画廊除了举办专业性的展览,还发起了多个话题性的艺术项目:基于艺术家工作过程记录的《艺术家讨论》;基于艺术家驻留工作汇报的《OpenStudio》;基于艺术家创作交流以及评论的《艺术现场》和《Critique Room》。
Established in Shanghai in early 2016, Studio Gallery operates two physical spaces. The gallery space focuses on the pres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artists' work; the studio space, as the academic engine of the gallery, focuses on non-profit art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As the first Shanghai Gallery to host a residency, we thrive on connecting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scene internationally.
Studio Gallery is not a gallery space + studio space in a surface sense; it i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ar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mechanism. Through in-depth observation of the artist's work status, we will explore the true motives of his artistic creation and strive to assist the artist in transforming the value generated in work into consensu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addition to holding professional exhibitions, Studio Gallery has also launched several topical art projects: “Artist Talk", based on the record of the artist's work process; “Open Studio", based on the work report of the artist's residency; based on the artist's creation "Art Scene" and “Critique Room" for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ion.
No.888 Changle Rd,1st Floor, Jing'an Dist, Shanghai
周二至周日,10:30 -18:00
Tue-Sun (Closed on Mon) ,10:30 am-18:00 pm
RM.101, NO.58, Lane350 JiangZhi Rd, Minhang Dist, Shanghai
周二至周日,13:00 -18:00 (需提前预约)
Tue-Sun 13:00 -18:00 ( visit by appointment)